【“党组织领办合作社”调研专栏 ③】深渡镇昌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、驻村工作队队长 余凯
【开栏语】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2023年5月下旬,经县委同意,由县委组织部牵头,围绕“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”这一主题,组织县农业农村局、县乡村振兴局和选派驻村工作队队长、部分乡镇分管领导、组织委员及村党组织书记等50余人远赴山东省潍坊市、烟台市,开展专题学习调研并多次研讨交流。返歙后,学员们认真思考,对照歙县实际,分别撰写了调研报告,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的好见解和好想法。为提升专题研讨班的成果转化,促进全县上下更广泛地交流和学习,特设“党组织领办合作社”调研专栏。
本期刊登深渡镇昌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、驻村工作队队长余凯的调研文章。

5月22日—5月26日,根据县委组织部安排,赴山东省潍坊市、烟台市学习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功经验,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,先后参观了位于潍坊市的中国(寿光)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、东斟灌村、前阙庄村、三元朱村、庵上湖村,位于烟台市的衣家村、田家村等现场教学点,实地感受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下,村庄的发展、变化以及成效。聆听了来自市、县、村三级专家的授课,从政策、理论、实践等不同层面剖析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细节和好处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:
一、学习总体感悟
一是穷则思变,领头人很关键。去的大部分村庄,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村、富村,相反,很多在几年前、十几年前都是有名的后进村、穷村。之所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,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首要就是选对了党组织书记这一领头人。村庄要发展,领头人必须想干事,有了主动性,才会去学怎么干事,才能带领村班子团结村民干成事。在干事过程中,领头人的格局得大,讲奉献、肯吃亏。
二是产业发展,久久为功很关键。乡村振兴首先就是产业振兴,去的村庄,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,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,除了资源禀赋优、区位优势佳的村,大部分村庄产业起步都是农业一产,在打好一产基础后,再逐步向二、三产业拓展,最终走三产融合之路,不能急功近利、好高骛远。而发展什么样的一产,又决不能跟风市场,什么贵种什么,见异思迁只会让自己沦为廉价农产品原材料的供应者。必须立足自身优势,选准一个产业,不畏风雨,保持定力,一张蓝图绘到底。
三是党组织领办合作社,作用发挥很关键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绝不是简单的村集体流转土地,组织村民统一种地的模式,这样是从包产到户倒退回大锅饭时代,而是通过党组织引领,引导村民走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。具体则是依托合作社这一主体,通过扩大种植规模,提高农产品总量;强化科技合作,提高农产品质量;培育特色品牌,提高农产品价值,继而提升市场占有率,掌握市场定价权,达到既让农民增收,又让村集体经济壮大的目的。而在这一过程中,党组织的凝聚力、战斗力和号召力也将不断增强。
二、昌中村产业基本情况
昌中村的自然资源比较匮乏,全村面积约8.5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422亩,林地面积11451亩(山林密山势陡,开发难度较大);地理位置比较偏远,距离县城20多公里,距离深渡镇中心区也有6公里;农业人才比较欠缺,全村常住人口300余人,多为老弱病残,创新发展动力不足。农业收入主要依靠茶叶,但茶园海拔较低,茶叶品质不高,价格相对便宜。耕地主要种植油菜,大豆,玉米等,以满足家庭自身需要的小农经济为主,没有什么附加值。
为了发展村级经济,通过充分调研,探索引入菌菇产业。2021年10月,通过“双招双引”引入徽一方农业公司,盘活村集体流转的30亩土地及附属大棚等闲置资源,打造菌菇基地。当年菌菇基地改造大棚10个,种植菌棒3万棒,产量7万斤,产值40万,配套有厂房仓库1处,新建了烘干车间,注册了“徽一方”商标品牌。2022年,争取衔接资金,扩建菌菇大棚二期、对厂房仓库改造升级,种植大棚达到26个,种植菌棒8万棒,产量16万斤,产值100余万,新建菌种培育实验室、农残检测室,与省农科院建立技术联系,业主方晓华2022年被市农业农村局评为市级食用菌培育、生产加工类乡村“土专家”。2023年,又争取补贴,新建菌棒生产线1条,从而使昌中村的菌菇产业拥有菌棒加工,菌种培育,种植、储藏、烘干、销售完整产业链。拓展产业链长度的同时,不忘增加产业链的厚度,除了让菌菇基地成为干部教学观摩点之一,还鼓励业主开发采摘游功能,今年“五·一”假期,通过网络发布公告的方式吸引了一些游客来村体验。
经过两年的时间发展,目前来看,产业总体稳定向好,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,一是产业链还有短板,缺少菌棒恒温培养房,品牌流通证照不齐全。二是村集体参与度较低,主要是以资源出租和资金入股的方式获取收益,一旦业主不再续租,资产闲置风险较大。三是辐射带富作用偏弱,村民主要是以务工方式赚取劳务费,自己投入资金参与菌菇产业的意愿不强。
三、昌中村下步打算
一是继续扶持夯实基础。对上争取资金建设恒温培养房,提高菌棒质量,努力把昌中村打造为全县食用菌菌棒供应点。引导业主申报小作坊登记证,让干菇品牌能够进超市,上电商。不断完善产业链条,把菌菇产业的基础打得更加牢靠。
二是探索多元合作模式。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契机,与业主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,通过奖补的方式,鼓励业主在村合作社社员中发展菌菇种植户,让村民从打工人向创业者转变,打造“党组织+合作社+企业+农户”的合作模式。在做大产量后,村合作社借船出海,积极谋求与县绿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“歙采缤纷”以及其他电商平台合作,拓宽销售渠道,增加产品收益。与旅行社洽谈打造研学点,提前布局农家乐,为菌菇产业向三产升级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。
三是注重本地人才培养。利用春节等节假日年轻人回家的时机,组织参观菌菇基地,鼓励更多年轻人返乡参与到菌菇产业中来,边干边学,为菌菇产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一批懂技术、善经营、会管理的“新农人”。助力昌中村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。
本期刊登深渡镇昌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、驻村工作队队长余凯的调研文章。

一、学习总体感悟
一是穷则思变,领头人很关键。去的大部分村庄,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村、富村,相反,很多在几年前、十几年前都是有名的后进村、穷村。之所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,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首要就是选对了党组织书记这一领头人。村庄要发展,领头人必须想干事,有了主动性,才会去学怎么干事,才能带领村班子团结村民干成事。在干事过程中,领头人的格局得大,讲奉献、肯吃亏。
二是产业发展,久久为功很关键。乡村振兴首先就是产业振兴,去的村庄,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,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,除了资源禀赋优、区位优势佳的村,大部分村庄产业起步都是农业一产,在打好一产基础后,再逐步向二、三产业拓展,最终走三产融合之路,不能急功近利、好高骛远。而发展什么样的一产,又决不能跟风市场,什么贵种什么,见异思迁只会让自己沦为廉价农产品原材料的供应者。必须立足自身优势,选准一个产业,不畏风雨,保持定力,一张蓝图绘到底。
三是党组织领办合作社,作用发挥很关键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绝不是简单的村集体流转土地,组织村民统一种地的模式,这样是从包产到户倒退回大锅饭时代,而是通过党组织引领,引导村民走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。具体则是依托合作社这一主体,通过扩大种植规模,提高农产品总量;强化科技合作,提高农产品质量;培育特色品牌,提高农产品价值,继而提升市场占有率,掌握市场定价权,达到既让农民增收,又让村集体经济壮大的目的。而在这一过程中,党组织的凝聚力、战斗力和号召力也将不断增强。
二、昌中村产业基本情况
昌中村的自然资源比较匮乏,全村面积约8.5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422亩,林地面积11451亩(山林密山势陡,开发难度较大);地理位置比较偏远,距离县城20多公里,距离深渡镇中心区也有6公里;农业人才比较欠缺,全村常住人口300余人,多为老弱病残,创新发展动力不足。农业收入主要依靠茶叶,但茶园海拔较低,茶叶品质不高,价格相对便宜。耕地主要种植油菜,大豆,玉米等,以满足家庭自身需要的小农经济为主,没有什么附加值。
为了发展村级经济,通过充分调研,探索引入菌菇产业。2021年10月,通过“双招双引”引入徽一方农业公司,盘活村集体流转的30亩土地及附属大棚等闲置资源,打造菌菇基地。当年菌菇基地改造大棚10个,种植菌棒3万棒,产量7万斤,产值40万,配套有厂房仓库1处,新建了烘干车间,注册了“徽一方”商标品牌。2022年,争取衔接资金,扩建菌菇大棚二期、对厂房仓库改造升级,种植大棚达到26个,种植菌棒8万棒,产量16万斤,产值100余万,新建菌种培育实验室、农残检测室,与省农科院建立技术联系,业主方晓华2022年被市农业农村局评为市级食用菌培育、生产加工类乡村“土专家”。2023年,又争取补贴,新建菌棒生产线1条,从而使昌中村的菌菇产业拥有菌棒加工,菌种培育,种植、储藏、烘干、销售完整产业链。拓展产业链长度的同时,不忘增加产业链的厚度,除了让菌菇基地成为干部教学观摩点之一,还鼓励业主开发采摘游功能,今年“五·一”假期,通过网络发布公告的方式吸引了一些游客来村体验。
经过两年的时间发展,目前来看,产业总体稳定向好,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,一是产业链还有短板,缺少菌棒恒温培养房,品牌流通证照不齐全。二是村集体参与度较低,主要是以资源出租和资金入股的方式获取收益,一旦业主不再续租,资产闲置风险较大。三是辐射带富作用偏弱,村民主要是以务工方式赚取劳务费,自己投入资金参与菌菇产业的意愿不强。
三、昌中村下步打算
一是继续扶持夯实基础。对上争取资金建设恒温培养房,提高菌棒质量,努力把昌中村打造为全县食用菌菌棒供应点。引导业主申报小作坊登记证,让干菇品牌能够进超市,上电商。不断完善产业链条,把菌菇产业的基础打得更加牢靠。
二是探索多元合作模式。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契机,与业主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,通过奖补的方式,鼓励业主在村合作社社员中发展菌菇种植户,让村民从打工人向创业者转变,打造“党组织+合作社+企业+农户”的合作模式。在做大产量后,村合作社借船出海,积极谋求与县绿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“歙采缤纷”以及其他电商平台合作,拓宽销售渠道,增加产品收益。与旅行社洽谈打造研学点,提前布局农家乐,为菌菇产业向三产升级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。
三是注重本地人才培养。利用春节等节假日年轻人回家的时机,组织参观菌菇基地,鼓励更多年轻人返乡参与到菌菇产业中来,边干边学,为菌菇产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一批懂技术、善经营、会管理的“新农人”。助力昌中村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