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“党组织领办合作社”调研专栏 ①】许村镇箬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、驻村工作队队长 章向明
【开栏语】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2023年5月下旬,经县委同意,由县委组织部牵头,围绕“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”这一主题,组织县农业农村局、县乡村振兴局和选派驻村工作队队长、部分乡镇分管领导、组织委员及村党组织书记等50余人远赴山东省潍坊市、烟台市,开展专题学习调研并多次研讨交流。返歙后,学员们认真思考,对照歙县实际,分别撰写了调研报告,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的好见解和好想法。为提升专题研讨班的成果转化,促进全县上下更广泛地交流和学习,特设“党组织领办合作社”调研专栏。
本期刊登许村镇箬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、驻村工作队队长章向明的调研文章。

根据县委组织部统一安排,5月21日-26日,我们赴山东省参加了乡村振兴专题研讨班,并深入潍坊市和烟台市就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进行了现场教学。先后实地考察了寿光市东斟灌村、三元朱村、潍坊市经开区前阙庄村、昌乐县庵上湖村和烟台市衣家村、田家村等地,并与当地干部群众互动交流。现将有关考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:
一、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主要做法
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是推动集体增收、带动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径。近年来,山东省潍坊市、烟台市针对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、农民组织性程度较低等问题,坚持党建统领、试点先行,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,将分散的群众组织起来,将闲置的资源整合起来,将丢失的集体意识树立起来。2018年,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作出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”的重要指示,并两次对山东潍坊的“诸城模式”“潍坊模式”“寿光模式”给予肯定。
(一)发挥“党组织”作用,强化党建引领。建强战斗堡垒。充分发挥村党组织领导作用,依法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合作社理事长,村“两委”成员与合作社理事会、监事会成员交叉任职,实现合作社重大事项由村党组织前置把关。潍坊已成立“村社一体化”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4286个,入社户数达25万户;相关经营收入达16.3亿元,带动增加村集体收入4513万元。抓实党员带头。坚持1名党员联系3名社员,开展设岗定责、承诺践诺和志愿服务,做好政策解读、结对帮扶、排忧解难等工作。同时,将党员在合作社表现情况以及带领农民致富情况,作为农村党员量化积分管理重要内容。凝聚发展合力。东斟灌村制定《议事协商制度》,通过自主议事、自治管理、自我服务“三自”模式,无论大事小事,都让群众有序参与,与群众一块商量,做到“支部敞开门,群众敞开心。”所有事务通过阳光议事日、公开栏、网络平台、数字电视、每月一张“明白纸”等五个渠道定期公开,打消群众心中疑虑。
(二)抓牢“兴产业”基础,强化要素保障。聚集生产要素。经营体系上,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主体,整合分散经营的土地,统一进行规模化、集约化、标准化管理,大幅提升了土地经营规模和生产效率,在服务功能上,依托县域农业服务企业,推动联合社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结成合作联盟,实行土地托管服务模式,为群众提供“耕种管收加储销”全过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,真正做到了“土地不用亲自经营,合作社为农民打工”,实现种植户每年每亩地节省成本260-280元。聚集土地要素。2012年9月,东斟灌村经过14次党员、村民代表会和4次村民大会研究讨论,在反复协商、民主决策的基础上,采取“动账不动地”的办法,建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,对全村4486亩土地进行流转股份制改革。2073名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,人均1亩,1亩占1股,每股年保底收入600元。其余2000多亩剩余土地作为集体股,也即2000股“村集体大股”,收益按集体60%归集体掌握,社员按40%的比例进行二次分红。同时,股份合作社根据人口、地价的变动情况,一年一调股,三年一调承包费,实现了集体、村民双收益。聚集金融要素。土地流转后,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,菜农的资金流动加快,建立并运转一个100多米长半地下式的蔬菜大棚,需要很大一部分资金,至少需要15万元。2013年10月,东斟灌村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,只针对本村村民入社,服务农业生产经营,存款利息略高于银行存款,贷款利息略低于银行贷款。符合贷款条件的,很快就能拿到钱,存款和贷款的村民都能得到实惠。通过组建合作社,盘活了村民手中的“闲钱”,既让村民得到了资金收益,又解决了规模发展的资金难题。目前,现有社员352人(户),存款已达167万元,给26户社员发放贷款147万元,20万元作为后盾保障基金。
(三)抓牢“硬支撑”,强化多方联动。加强政策支持。统筹整合各级涉农资金,优先选择资金短缺、前景较好、风险较低的合作社予以扶持。对符合条件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优先承担财政项目,优先参与农田建设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、生态循环农业等项目建设。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采取整村授信、普惠金融、政银携手等方式,推动农商行与乡镇(街道)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注入金融活水。加强人才支撑。结合实施农村优秀人才“回引计划”,加大政策扶持,完善配套措施,吸引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参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创办和生产经营,带动优秀人才返乡创业。同时,依托高层次人才、本土优秀人才,开展专家服务活动,通过现场培训、技术指导等方式,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。加强乡村治理。庵上湖村从2013年起,合作社建立“道德银行”,创新“三个积分”管理办法,即党员积分、社员积分、村民积分,把积分高低作为党员评优、社员分红、村民福利发放的重要依据,让信用兑积分制换成真金白银,根据抽检结果开始打分。积分多少与社员的利益直接联系的,合作社分红、资金支持都得看积分。
二、学习体会和启示
(一)解决土地是基础。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。东斟灌村组织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,农民当股东,年底可分红。全村的土地经营权归土地股份合作社,原集体土地及村民交出的土地,统一定价后对外招租,本村村民有优先承包权。每户村民无论是原先所种的土地,还是需要新增的土地,均需按不同地块不同地价以每亩700元、600元、500元的不同标准,向股份合作社交上租金。通过此种土地入股流转,既解决了人地不平衡矛盾,又促进了产业规模经营。即使不种地,年分红收入也有800元,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等于给村民办了一份“土地养老保险”。土地入股流转后,全村发展30亩以上的“家庭农场”20多个,占承包地的20%,新建大棚100多个,彩椒产业发展成多元化生态农业。同时,土地流转带动转移劳动力300多人,将1/3的农户从土地中“解放”出来,转向工业、服务业发展。
(二)党员带头是关键。火车跑的快,全靠车头带。“要让村民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。”这是东斟灌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上任之初就许下的承诺。有一支“敢打头阵、争当先锋”的好队伍至关重要。1999年村“两委”推广五彩椒时,谁也心里都没底儿:“洋种子”会不会水土不服?种出来好不好卖?能不能挣钱?“三个问号”挡住了村民尝试的脚步。当时,一棵彩椒苗子0.55元,一粒黄瓜种子才一分钱,把种了十多年的黄瓜,换成从未种过的“洋椒子”,挣了还好说,亏了算谁的。这时,家境并不宽裕的党员李义信不顾家人反对,第一个站出来,“我是党员我先种,赊了亏了我兜着”,随后又有3名党员跟上表态。结果,当年彩椒大获丰收,亩均比种植黄瓜增收30%。就这样做给村民看,带着村民干,帮着村民赚,党员们谁也没有藏着掖着,把技术和经验手把手毫无保留地教给了种植户,在村里迅速掀起了一场“彩色革命”。
(三)群众参与是前提。东斟灌村制定《议事协商制度》,通过自主议事、自治管理、自我服务“三自”模式,调动群众积极参与村公共事业。庵上湖村每户村民门口都有一块小木牌,上面标有二维码。只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,该户人家的村规民约积分或党员积分情况就一目了然。参与集体活动、村里的事抢着干,就能加分;违反村规民约、公序良俗的,会被扣分。对积分情况定期公示,将“积分制”融合到村民自治的日常生活中,让加分的有荣誉感,减分的不光彩,并根据积分给予相应奖励,实现名利双收,力促大家主动参与到公共事务中,从“站在一旁看”变为“主动跟着干”。
(四)留住人才是良方。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。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,乡村里人才外流,人才总量不足,素质偏低等问题困扰着乡村发展。乡村振兴离不开知农爱农的广大农民,要把乡土人才的干劲调动起来提高他们的能力。培养本土人才、特色产业带头人,抓好招才引智,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、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。庵上湖村党支部书记赵继斌说,光靠我们几个老村干部干不了这些事,还得需要年轻人参与进来,并以4名村委干部、6名大学生、3名退役军人,还有曾在国企工作的村民组成一支20多人的本土团队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。
三、思考和下步打算
(一)要选准主导产业,解决“干什么”问题。东斟灌村过去种粮食,群众一年忙到头,收入却不足千元;如今家家户户种五彩椒,有时一天就能卖几千元。种植结构的变化,让村民收入实现了大幅增收。要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,以自然村或小组为板块,流转闲置抛荒土地100亩以上,学习借鉴东斟灌村,掀起土地革命,做好地文章。壮大优势产业,结合村情民情,发挥山好水好优势,做大茶菊、油茶等本土产业,大力发展绿色生态茶叶、金丝皇菊,打造歙采缤纷茶菊产业园。改良传统产业,结合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,围绕新徽菜名徽厨,逐步发展梅干菜、金针菜、高山辣椒、土鸡、土猪等徽菜产业。同时,培育新型产业,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,发掘适合本地土质的新产业。
(二)要瞄准主攻方向,解决“怎么干”问题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我们一些村组生态良好,物产丰富、品质优良。合作社要立足本地资源特产,把分散的产业组织起来,把没有的产业培育起来,由小到大,将散户进行有序整合,统一标准,由合作社对接市场,建立“农户+合作社+公司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防止无序竞争,导致市场内卷,促进产业提质增效。瞄准江浙沪等端消费人群,建设高标准的生态型、有机化茶叶、菊花基地。结合“两强一增”,成立“服务队”,大力开展科技培训,缺什么补什么,要什么给什么,在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当好“店小二”,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统购、农技推广、劳务中介、金融服务、市场营销等多维度全方位服务。同时,要客观公正开展乡风文明评议,推广运用积分制,调动群众参与其中,提升组织化水平。
(三)要强化主力推动,解决“谁来干”问题。要建立“县抓组织、镇抓落实、村抓实施”的分级负责机制,按照“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、合作共赢”的原则,统筹各方面的资源,稳步推进各村开展合作社创办工作。编制《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运营管理与实务手册》,做到有章可循、规范治社。牢固树立“一盘棋”思想,县委组织部抓统筹协调,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抓政策资源整合、资金安排、数据分析、业务指导,镇村负责抓好土地流转、产业谋划、群众动员,合力抓推进,强力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。
本期刊登许村镇箬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、驻村工作队队长章向明的调研文章。

一、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主要做法
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是推动集体增收、带动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径。近年来,山东省潍坊市、烟台市针对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、农民组织性程度较低等问题,坚持党建统领、试点先行,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,将分散的群众组织起来,将闲置的资源整合起来,将丢失的集体意识树立起来。2018年,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作出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”的重要指示,并两次对山东潍坊的“诸城模式”“潍坊模式”“寿光模式”给予肯定。
(一)发挥“党组织”作用,强化党建引领。建强战斗堡垒。充分发挥村党组织领导作用,依法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合作社理事长,村“两委”成员与合作社理事会、监事会成员交叉任职,实现合作社重大事项由村党组织前置把关。潍坊已成立“村社一体化”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4286个,入社户数达25万户;相关经营收入达16.3亿元,带动增加村集体收入4513万元。抓实党员带头。坚持1名党员联系3名社员,开展设岗定责、承诺践诺和志愿服务,做好政策解读、结对帮扶、排忧解难等工作。同时,将党员在合作社表现情况以及带领农民致富情况,作为农村党员量化积分管理重要内容。凝聚发展合力。东斟灌村制定《议事协商制度》,通过自主议事、自治管理、自我服务“三自”模式,无论大事小事,都让群众有序参与,与群众一块商量,做到“支部敞开门,群众敞开心。”所有事务通过阳光议事日、公开栏、网络平台、数字电视、每月一张“明白纸”等五个渠道定期公开,打消群众心中疑虑。
(二)抓牢“兴产业”基础,强化要素保障。聚集生产要素。经营体系上,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主体,整合分散经营的土地,统一进行规模化、集约化、标准化管理,大幅提升了土地经营规模和生产效率,在服务功能上,依托县域农业服务企业,推动联合社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结成合作联盟,实行土地托管服务模式,为群众提供“耕种管收加储销”全过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,真正做到了“土地不用亲自经营,合作社为农民打工”,实现种植户每年每亩地节省成本260-280元。聚集土地要素。2012年9月,东斟灌村经过14次党员、村民代表会和4次村民大会研究讨论,在反复协商、民主决策的基础上,采取“动账不动地”的办法,建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,对全村4486亩土地进行流转股份制改革。2073名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,人均1亩,1亩占1股,每股年保底收入600元。其余2000多亩剩余土地作为集体股,也即2000股“村集体大股”,收益按集体60%归集体掌握,社员按40%的比例进行二次分红。同时,股份合作社根据人口、地价的变动情况,一年一调股,三年一调承包费,实现了集体、村民双收益。聚集金融要素。土地流转后,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,菜农的资金流动加快,建立并运转一个100多米长半地下式的蔬菜大棚,需要很大一部分资金,至少需要15万元。2013年10月,东斟灌村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,只针对本村村民入社,服务农业生产经营,存款利息略高于银行存款,贷款利息略低于银行贷款。符合贷款条件的,很快就能拿到钱,存款和贷款的村民都能得到实惠。通过组建合作社,盘活了村民手中的“闲钱”,既让村民得到了资金收益,又解决了规模发展的资金难题。目前,现有社员352人(户),存款已达167万元,给26户社员发放贷款147万元,20万元作为后盾保障基金。
(三)抓牢“硬支撑”,强化多方联动。加强政策支持。统筹整合各级涉农资金,优先选择资金短缺、前景较好、风险较低的合作社予以扶持。对符合条件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优先承担财政项目,优先参与农田建设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、生态循环农业等项目建设。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采取整村授信、普惠金融、政银携手等方式,推动农商行与乡镇(街道)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注入金融活水。加强人才支撑。结合实施农村优秀人才“回引计划”,加大政策扶持,完善配套措施,吸引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参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创办和生产经营,带动优秀人才返乡创业。同时,依托高层次人才、本土优秀人才,开展专家服务活动,通过现场培训、技术指导等方式,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。加强乡村治理。庵上湖村从2013年起,合作社建立“道德银行”,创新“三个积分”管理办法,即党员积分、社员积分、村民积分,把积分高低作为党员评优、社员分红、村民福利发放的重要依据,让信用兑积分制换成真金白银,根据抽检结果开始打分。积分多少与社员的利益直接联系的,合作社分红、资金支持都得看积分。
二、学习体会和启示
(一)解决土地是基础。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。东斟灌村组织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,农民当股东,年底可分红。全村的土地经营权归土地股份合作社,原集体土地及村民交出的土地,统一定价后对外招租,本村村民有优先承包权。每户村民无论是原先所种的土地,还是需要新增的土地,均需按不同地块不同地价以每亩700元、600元、500元的不同标准,向股份合作社交上租金。通过此种土地入股流转,既解决了人地不平衡矛盾,又促进了产业规模经营。即使不种地,年分红收入也有800元,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等于给村民办了一份“土地养老保险”。土地入股流转后,全村发展30亩以上的“家庭农场”20多个,占承包地的20%,新建大棚100多个,彩椒产业发展成多元化生态农业。同时,土地流转带动转移劳动力300多人,将1/3的农户从土地中“解放”出来,转向工业、服务业发展。
(二)党员带头是关键。火车跑的快,全靠车头带。“要让村民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。”这是东斟灌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上任之初就许下的承诺。有一支“敢打头阵、争当先锋”的好队伍至关重要。1999年村“两委”推广五彩椒时,谁也心里都没底儿:“洋种子”会不会水土不服?种出来好不好卖?能不能挣钱?“三个问号”挡住了村民尝试的脚步。当时,一棵彩椒苗子0.55元,一粒黄瓜种子才一分钱,把种了十多年的黄瓜,换成从未种过的“洋椒子”,挣了还好说,亏了算谁的。这时,家境并不宽裕的党员李义信不顾家人反对,第一个站出来,“我是党员我先种,赊了亏了我兜着”,随后又有3名党员跟上表态。结果,当年彩椒大获丰收,亩均比种植黄瓜增收30%。就这样做给村民看,带着村民干,帮着村民赚,党员们谁也没有藏着掖着,把技术和经验手把手毫无保留地教给了种植户,在村里迅速掀起了一场“彩色革命”。
(三)群众参与是前提。东斟灌村制定《议事协商制度》,通过自主议事、自治管理、自我服务“三自”模式,调动群众积极参与村公共事业。庵上湖村每户村民门口都有一块小木牌,上面标有二维码。只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,该户人家的村规民约积分或党员积分情况就一目了然。参与集体活动、村里的事抢着干,就能加分;违反村规民约、公序良俗的,会被扣分。对积分情况定期公示,将“积分制”融合到村民自治的日常生活中,让加分的有荣誉感,减分的不光彩,并根据积分给予相应奖励,实现名利双收,力促大家主动参与到公共事务中,从“站在一旁看”变为“主动跟着干”。
(四)留住人才是良方。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。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,乡村里人才外流,人才总量不足,素质偏低等问题困扰着乡村发展。乡村振兴离不开知农爱农的广大农民,要把乡土人才的干劲调动起来提高他们的能力。培养本土人才、特色产业带头人,抓好招才引智,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、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。庵上湖村党支部书记赵继斌说,光靠我们几个老村干部干不了这些事,还得需要年轻人参与进来,并以4名村委干部、6名大学生、3名退役军人,还有曾在国企工作的村民组成一支20多人的本土团队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。
三、思考和下步打算
(一)要选准主导产业,解决“干什么”问题。东斟灌村过去种粮食,群众一年忙到头,收入却不足千元;如今家家户户种五彩椒,有时一天就能卖几千元。种植结构的变化,让村民收入实现了大幅增收。要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,以自然村或小组为板块,流转闲置抛荒土地100亩以上,学习借鉴东斟灌村,掀起土地革命,做好地文章。壮大优势产业,结合村情民情,发挥山好水好优势,做大茶菊、油茶等本土产业,大力发展绿色生态茶叶、金丝皇菊,打造歙采缤纷茶菊产业园。改良传统产业,结合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,围绕新徽菜名徽厨,逐步发展梅干菜、金针菜、高山辣椒、土鸡、土猪等徽菜产业。同时,培育新型产业,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,发掘适合本地土质的新产业。
(二)要瞄准主攻方向,解决“怎么干”问题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我们一些村组生态良好,物产丰富、品质优良。合作社要立足本地资源特产,把分散的产业组织起来,把没有的产业培育起来,由小到大,将散户进行有序整合,统一标准,由合作社对接市场,建立“农户+合作社+公司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防止无序竞争,导致市场内卷,促进产业提质增效。瞄准江浙沪等端消费人群,建设高标准的生态型、有机化茶叶、菊花基地。结合“两强一增”,成立“服务队”,大力开展科技培训,缺什么补什么,要什么给什么,在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当好“店小二”,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统购、农技推广、劳务中介、金融服务、市场营销等多维度全方位服务。同时,要客观公正开展乡风文明评议,推广运用积分制,调动群众参与其中,提升组织化水平。
(三)要强化主力推动,解决“谁来干”问题。要建立“县抓组织、镇抓落实、村抓实施”的分级负责机制,按照“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、合作共赢”的原则,统筹各方面的资源,稳步推进各村开展合作社创办工作。编制《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运营管理与实务手册》,做到有章可循、规范治社。牢固树立“一盘棋”思想,县委组织部抓统筹协调,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抓政策资源整合、资金安排、数据分析、业务指导,镇村负责抓好土地流转、产业谋划、群众动员,合力抓推进,强力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。